2018年06月13日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丧失了特色。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空间快速的对外扩张和内部更新毁坏了大量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特色的盲目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探讨了如何提炼一个城市的空间特色,提出通过“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研究,即分析城市空间特色成要素以及要素间关系,实现对城市空间特色的整体性把握。文章总结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城市社会地理学领域中与空间结构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提取城市空间要素和空间结构要素,并依据“特色提炼标准”构筑城市特色空间结构。通过比较中西方构筑“理想城”和“现实城”的城市空间理念,文章进一步指出“特色提炼标准”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特定城市进行历史的、生活的、生态的思考,由此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文化涵义,作为构筑城市空间特色的指导性原则;二是规划师、设计师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创造性思维。城市色空间结构就是通过这一“标准”,对城市空间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再认识和再组织的结果。文章最后在“南京主城特色空间结构研究”的课题中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南京主城的空间特色结构,进一步阐释了文章的研究逻辑和研究结论。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特色提炼标准南京主城
Abstract
At present, many Chinese cities are los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rapid process of external expanding and internal renewal of urban landscape. This thesis makes a study on how to identify the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by advancing a new concep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The concept is supposed to make an integrating idea of a city’s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by analyzing a series of constitution el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relative science areas such as Architecture,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and Urban Social Geography, and puts forward a research method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generalizing urban spatial elements &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of a city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epitomizing criterion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ient and occident idea of urban space of “City in Concept” and “City in Reality”, this thesis outlines two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epitomizing criterions. One is generalizing the culture content of cityspace by analyzing historic, living and ecological style of the city to get the directive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The other is the
creative conceiving of the designers and planners. The essence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is making use of characteristic-epitomizing criterions to re-think and re-organize a city’s constitution elem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n,principles and methods about how to make city images and connect it with landuse are discussed in the practice level.
In the final part, the thesis generali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of Nanjing Main City by practicing the characteristic-epitomizing criterion as a case to explain the logic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Keywords: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scape the criterion of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 Nanjing Main City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城市空间特色迅速丧失。一方面,城市空间的向外扩张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使得许多反映城市山水格局特征并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山体、水体和生态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的迅速更新使得很多具有历史意义、反映城市空间特色的街区、街道以及建筑被毁坏,各城市肌理逐渐趋同。大量城市空间特色资源的丧失,并不代表各城市政府不关注城市特色的建设。相反,“大手笔”的城市特色建设行为屡见不鲜:“大广场”、“宽马路”、“仿古建筑群”……由于缺乏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特色的战略性指导,这些建设不仅没有给城市空间增色,反而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和肌理。
图1 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空间特色建设中的作用示意
(注:此图根据“标识、符号化与环境:一个分析的框架”改绘[虚线为笔者修改部分],原图出自knox(1984),转引自《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
城市形态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
图2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资料来源:Bourne,1971. 转引自唐子来,1999)
因此,研究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建设我国城市空间特色成为当务之急。“标识、符号化与环境”的分析框架中1(图1),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当前在城市空间特色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城市的空间特色,并用它指导城市空间特色建设。
然而,如何认识和研究城市空间特色?结构主义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皮亚杰在论述“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时,指出“对整体性的理解既不应该是原子论式的联想图式,也不应该是涌现论的整体图式,而是结构主义的立场。这种立场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重视关系的态度;……整体性只是这些关系,组成程序或者过程的一个结果,这些关系的规律就是那个体系的规律。”
我们认为,城市空间特色的研究也应该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在研究城市空间特色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城市空间特色的整体特征和规律,即在研究“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城市空间特色。
1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 1.1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出自城市地理学,以 Bourne 的定义较为准确。他用系统论理论的语汇对城市空间结构概念进行解释,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城市形态、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空间结构3(图 2)。在他的定义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出现地理学上的分异的社会潜在的作用机制,是使各个子系统成为整体的根本力量。广义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的形态结构(建筑学)、功能结构(城市规划学)、生态结构(景观生态学)以及社会地理结构(城市社会地理学)等的总称。(图 3)
1.2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是能够体现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结构,是各种空间要素和空间结构要素的时空分布、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城市特色空间结构与城市特色、城市空间特色的关系如图4 所示。城市特色涵盖了城市空间特色,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特色的内核。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本质决定性。它是城市空间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其性质决定了城市空间特色的性质;其改变将导致城市空间特色的改变。
共时稳定性。它在某一时间点上表现出暂时性的静态存在,使人们能够对其观察和研究,并且可以脱离时空的限制而持续存在。
历时动态性。一方面,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是一种动态的变迁过程;另一方面,城市特色空间结构与存在其中的行为者之间有着彼此互动,相互辩证的关系。
2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
2.1 各学科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各学科关于空间结构的研究总结如下表:表 1 各学科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总结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层次:基本的空间构成要素和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其中,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人。详见下表:
2.2.2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组织关系
由于特色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的选择范围较广,其组织关系的研究也变得复杂,应该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图5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第二,在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发现特色。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城市空间获得区别于单个特征要素简单加和的整体性特征,也使得各个空间特色要素获得区别于其个体特征的整体属性。
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最终形成,应该是在这些要素及其相关关系中被发现。空间特色要素的选取及其组合关系不是任意的,有着自己的组织原则和选择标准。本文提出“特色提炼标准”的概念(图5),就是城市特色空间结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组织标准,是由一个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特征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设计师的创造所共同构筑的下文中,我们将在分析、比较中西方营城理念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提炼标准”。
3 中国城市特色空间结构的“提炼标准”纵观中西方城市空间形态,历史上表现为两类:观念上的“理想城”和生活中的“现实城”。
图 6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理想模式 图7 《三礼图》中的周代王朝(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
(资料来源:风水理论研究)
3.1.1 理想城
中国的理想城模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内涵独具的体系。其理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风水思想”。中国城市建设极其讲究风水,上至都邑、村镇,下至道路、房屋,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都受到了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理论中城镇选址的基本原则,这种空间格局是为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理想模式。(图6)二是“礼制实用的筑城制度”中国古代筑城制度可以用两段话概括其思想理念。其一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7)这一周代原则由于体现了儒家思想,受到历代君王的推崇,而对中国古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二为《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一见解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应当充分结合地理条件,城市形制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视地形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定。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古罗马时期的城市理想是形成坚固、秩序井然的城市,文艺复兴的“理想城”试图恢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壮丽、严谨的风格;进入工业 革命之后,“理想城”基于对现实不满和新技术的发展,试图避免拥挤、重归自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西方当代城市理想开始出现动态生长和未来主义的倾向。(图8)
3.1.2 现实城中国城市的发展以1840 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840 年之前的中国城市特色鲜明,与“理想城”几乎完全吻合(图9)。历代都城基本上是废除旧城,另觅新址。而1840 年以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受到了极大冲击。尊重自然的理念被忽视,近代城市化的过程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破坏。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虽然非常务实,但是由于缺乏尊重自然和历史的意识,城市空间特色正在迅速丧失。
西方“现实城”和“理想城”一样,没有形成固定不变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建设一直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图9)。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的理念而进行空间的叠加、变化;新建的城市完全在新的理念下构筑,形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
3.1.3 西方城市建设理念的启示
比较中西方“理想城”和“现实城”中的营城理念,我们发现西方有几条基本建城原则值得我们借鉴:历史保护的原则、生态保护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实用主义原则(包括创新原则)。
首先,对于历史文化,西方基本上采取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威尼斯、罗马、巴黎等城市早就基本定型,新的发展延续旧的格局,很少出现整个区域的全面更新的情况,改造力度最大的常常是城市开放空间。新的建设一般采取跨越区域,另建新城的方式。
其次,对于当代城市空间建设,西方始终保持积极反思和改进的实用主义态度。新的空间观念可能是对已由城市空间的全新注解,也可能是完全的创新,其目的都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寻求人类更好的生存环境,其方法包括多学科融合、技术创新等。
再次,对于自然,城市空间从为生存而斗争到大力改造,再到当今的生态保护,城市空间建设开始走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中国城市特色空间结构之提炼原则受到西方的城市空间发展理念的启示,笔者认为我国城市特色塑造应该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历史的原则、生活的原则、生态的原则。
第一,历史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我国城市空间特色进行历时性思考,包括理解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脉络,评价其现实存在意义,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尊重与包容是历史原则
的基本准则。
第二,生活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我国城市空间特色进行共时性思考,包括分析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人们的生活状态,喜好,以及未来的城市生活可能状态。积极的反思与改进生活状态,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是城市生活原则的基本准则。
图10 特色提炼标准
2002 年,南京市政府提出,用4 年时间对老城环境进行整治,围绕“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目标,完成“一环、二区、三轴、四线、五街、六片”的整治改造。这些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南京城市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南京市民对于究竟什么是南京城市特色却并不明晰,有人甚至发出“南京,你真的丢了‘魂儿’吗?”的疑问5(图11)。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南京主城特色空间结构成为重要课题。
4.2 南京主城空间特色要素分析
对上述空间要素和空间结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特征和问题:
第一,南京主城的山水城结构、绿化结构和生态空间结构、明城墙具有高度的空间复合性。可以将它们合为一个具有生态和历史的双重属性的结构,即“绿脉结构”。
第二,南京主城的道路结构与公共空间结构具有高度的空间复合性。公共空间基本上是主要道路与重要商业中心的组合,因此二者的复合很自然,可以将它们合为“活力结构”。
的空间高复合性。
上述相关性分析表明,南京主城目前特色空间结构的问题在于“居住结构”、“活力结“构”和“绿脉结构”的关联性差,缺乏整体性。如何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使之成为整体?我们将从南京主城的“特色提炼标准”分析中得到启示。
4.3 南京主城空间“特色提炼标准”生活的原则
在2005 年的城市特色调查中选择“总体城市印象”时,“富有文化气息”位居第二10,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同。南京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丰富的历史遗存都使得南京与众不同。因此,南京城市特色空间结构塑造的“生活原则”应该是塑造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生活。
生态的原则4.3.2 南京“明城墙”空间结构畅想“
61 陈宏, 刘沛林. 风水的空间模式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J]. 城市规划, 1999, 4
周宇, 男, 1977.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硕士研究生,